近年来,青少年群体中“厌学躺平”现象日益普遍。许多孩子表现出对学习失去兴趣、拒绝沟通、沉迷手机甚至逃避现实等行为,这不仅影响其学业发展,更折射出深层的心理与社会问题。
在青少年成长的旅程中,“厌学躺平”逐渐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许多孩子曾经怀揣梦想、积极进取,却在某个阶段突然对学习失去热情,甚至拒绝上学,拒绝沟通,沉迷手机甚至逃避现实等行为,选择以“躺平”的姿态面对生活。刘一霖老师从家庭教育心理学角度,深入剖析这一棘手问题。
从心理层面看,青少年厌学躺平的成因复杂多元。在学业上,长期的高压力、繁重的课业负担以及频繁的考试竞争,容易让孩子产生“习得性无助”。当他们多次努力仍难以取得理想成绩,便会逐渐丧失信心,认定自己“不是学习的料”,进而放弃努力。
在家庭方面,家长过度关注成绩,忽略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兴趣爱好,使孩子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和意义。同时,家庭关系不和谐,如父母频繁争吵,也会让孩子内心焦虑不安,无心学习,试图通过“躺平”逃避这些压力。
那该如何帮助孩子走出困境呢?刘一霖老师指出,家长首先要调整心态,接纳孩子的现状,用理解和包容代替指责与批评。与孩子进行平等、真诚的沟通,倾听他们内心的烦恼与困惑,给予情感支持。比如,当孩子倾诉学习压力时,家长可以说“我能感受到你现在很辛苦,不管成绩如何,爸爸(妈妈)都爱你”。
再者,家长要营造积极健康的家庭氛围,减少家庭矛盾对孩子的负面影响。鼓励孩子发展兴趣爱好,让他们在自己热爱的领域找到价值和自信,从而带动学习态度的转变。
青少年“躺平”并非简单的懒惰或叛逆,而是身心发展与环境冲突下的自我保护机制。家长要从情感支持、教育创新到价值观重塑多维度介入,才能引导青少年重拾动力,走出“躺平”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