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青少年厌学与抑郁问题日益突出。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学生厌学率高达73.3%,而17岁以下青少年中约3000万人面临情绪或行为问题,其中厌学常被视为心理问题的外在表现。从家庭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家庭环境、教育方式及亲子互动模式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家长需从以下几方面引起重视并积极调整。

未命名__2024-03-23+15_26_10.jpg

一、厌学抑郁的根源:家庭环境与教育模式的失衡

家庭是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首要诱因。许多家长过度强调成绩,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甚至以控制或指责的方式施压,导致孩子陷入“低能量、低自尊”的困境。亲子关系紧张、缺乏有效沟通,使孩子感到孤立无援,学习上有了情绪困扰。 

1. 高压与控制型教育:许多家长将孩子的学习功利化,过度强调成绩,忽视孩子的兴趣与心理需求。例如,有孩子因母亲强制转学至重点学校,孩子成绩的落差与新学校和同学的相处的适应阶段,自己心里感觉到被孤立,心理没有力量去应对,从而通过沉迷手机逃避躲避现实。这种“控制与反控制”的亲子拉锯战,易引发孩子的低自尊与无助感。

2. 情感支持的缺失:部分家长无法接纳孩子的情绪表达,甚至将抑郁视为“矫情”或“懒惰”。青少年在学业压力下若得不到理解,可能通过自伤、厌学等方式释放痛苦。

3. 家庭结构失衡:父亲缺位、母亲过度焦虑的家庭中,孩子易陷入情绪孤立。例如,有的孩子因父母关系疏离,经常吵架,自己感受不到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和理解,自己的感受常常被父母忽略,感到家庭氛围是冷冰冰的,爸爸缺位母亲又唠叨控制的多,孩子渐渐的依赖手机,对抗母亲的控制。

二、家长应对策略:从“施压者”到“支持者”的转变

1. 接纳与理解:家长需意识到厌学抑郁是心理疾病的信号,而非道德缺陷。抑郁症患者常伴随躯体症状(如失眠、食欲不振),需通过专业诊断而非简单说教解决。

2. 重构家庭沟通模式:避免指责与批评孩子,爸爸妈妈需要学习如何懂孩子,去修复亲子关系,学会和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输入孩子需要的心理养分。

3. 调整教育目标:将孩子身心健康置于学业之上,逐步重建孩子的自信,需要时去寻求专业支持,我们常说: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内动力的陈美老师和刘一霖老师就帮到了很多的家庭和孩子走出了抑郁厌学的阴霾。同时,父母需要营造支持性成长环境,家长自身需调整自己的状态,避免将焦虑传递给孩子。

青少年厌学抑郁需引起重视。家长需以理解替代指责,以支持替代控制,与孩子共同面对成长挑战。唯有家庭给予孩子温暖的爱、从心底里去尊重理解孩子,早发现,早干预,在专业人士的引领指导下,帮助孩子走出阴霾,重燃对生活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