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成长的漫漫长路中,青春期无疑是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特殊阶段。正如刘一霖所说:“青春期是家长教育孩子的最后一个机会。”这句话如同一记警钟,敲响在每一位家长的心头,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在这个关键时期,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作为家长所肩负的教育责任。

 161140c43a15808382.png

把孩子当作“人”,尊重个体价值

 

作为家长,我们常常会陷入一种误区,那就是将孩子视为自己的附属品,或者是实现自己未竟梦想的工具。然而,我们却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求。在青春期这个特殊的阶段,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他们渴望被尊重、被理解、被认同。因此,我们永远要把孩子这个“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尊重孩子的个体价值,首先要从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开始。当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我们应该认真倾听,给予他们充分的表达机会,而不是急于打断或否定。即使我们不同意孩子的观点,也应该以理性和尊重的态度与他们进行探讨,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比如,当孩子对某一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时,我们可以问他们:“你为什么会这么想呢?能不能说说你的理由?”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尊重孩子的个体价值,还体现在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和选择上。青春期的孩子往往对很多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他们可能会对音乐、绘画、体育等方面产生浓厚的兴趣。作为家长,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支持和鼓励,让他们有机会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同时,当孩子面临一些重要的选择时,我们也应该尊重他们的决定,让他们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比如,在选择课外辅导班时,我们可以与孩子一起讨论,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意愿,而不是强行给他们报名一些他们不感兴趣的课程。

 

让孩子在亲子关系中找到被认同的感觉

 

亲子关系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在青春期,孩子对亲子关系的需求更加迫切,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同和支持。因此,我们永远要让孩子在亲子关系中找到被认同的感觉。

 

认同孩子,首先要关注他们的努力和进步。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一个不断成长和变化的阶段,他们在学习、生活和社交等方面都面临着很多挑战。当孩子付出努力并取得一定的进步时,我们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比如,当孩子在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或者在体育比赛中获得了奖项时,我们可以对他们说:“你真棒!我为你感到骄傲!你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这样的肯定和鼓励能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让他们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认同孩子,还要接纳他们的不足和缺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足之处,青春期的孩子也不例外。当孩子出现一些问题或错误时,我们应该以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去对待他们,帮助他们分析问题的原因,引导他们改正错误。而不是一味地批评和指责,让孩子感到自卑和无助。比如,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成绩不理想时,我们可以对他们说:“我知道你已经很努力了,这次没考好没关系,我们一起找找原因,下次一定能取得进步。”这样的接纳和鼓励能够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和支持,从而更加勇敢地面对自己的不足。

 

让孩子在家庭关系中找到“我很重要”的价值感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港湾,也是他们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的重要来源。在青春期,孩子更加渴望在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地位,感受到自己是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因此,我们永远要让孩子在家庭关系中找到“我很重要”的价值感。

 

让孩子参与家庭事务,是培养他们家庭责任感和价值感的重要途径。我们可以让孩子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比如扫地、洗碗、整理房间等。通过这些家务劳动,孩子不仅能够学会自理和独立,还能够感受到自己对家庭的贡献,从而增强自己的价值感。同时,我们还可以与孩子一起讨论家庭中的一些重要决策,比如家庭旅游的计划、购买家具等。让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也是让孩子在家庭中找到价值感的重要方面。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情感丰富而敏感的阶段,他们需要父母的关心和陪伴。我们应该经常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和需求,给予他们足够的情感支持。当孩子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我们要及时给予他们安慰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力量。比如,当孩子在学校里与同学发生了矛盾,心情低落时,我们可以抱抱他们,对他们说:“我知道你现在很难过,没关系,有我在呢。我们一起想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这样的关心和支持能够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从而更加珍惜家庭关系。

 

青春期——教育的关键时机

 

青春期之所以被称为家长教育孩子的最后一个机会,是因为在这个阶段,孩子的性格、价值观和世界观正在逐渐形成。如果我们能够在这个关键时期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那么他们在未来的人


@L:

7成语25岁女孩,沉迷手机、不上班怕见外人。

针对25岁女孩“躺平”不上班、害怕面对外人、沉迷手机的情况,内动力教育家刘一霖老师通常会从心理动机、家庭互动模式及行为矫正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和建议。


---1. 避免负面强化,减少心理压力

刘一霖老师强调,当年轻人选择“躺平”时,家人应避免增加其负面情绪(如恐惧、内疚、羞愧),否则会加剧逃避行为:

- 不批评、不指责:如“你这样下去就废了”等语言会加深自我否定感。

- 减少情绪共生:父母的焦虑、叹气等非语言行为也会影响孩子,形成负面循环(如案例中孩子因母亲长期愁眉苦脸而自残)。

- 不强调“不要玩手机”:类似“不要想蓝色”的心理学效应,越禁止反而越强化行为。


---2. 重建自尊与自我价值感,躺平、沉迷手机往往源于低自尊和缺乏内在动力。刘一霖老师建议:

- 不贬低人格:避免说“你就是个废物”等话,否则会固化消极自我认知。

- 发现闪光点:例如,若女孩擅长剪辑、游戏或社交媒体的运营,可鼓励其发展相关技能,逐步建立自信。

- “期待效应”激励:父母的态度影响自我认知。例如,通过“表扬行为+肯定努力+强化品质”的方式(如“你上次做的XX很有创意”)激发内驱力。


---3. 逐步建立社会适应能力

针对“害怕面对外人”的问题,刘一霖老师建议分阶段适应:

- 从小目标开始:如先尝试线上兼职、志愿活动,再过渡到线下社交。

- 减少过度保护:案例显示,长期被包办的孩子缺乏抗压能力,需通过“温柔而坚定”的方式培养独立性(如要求分担家务或管理零花钱)。

- 调整家庭沟通模式:避免“推责任”或“不信任”的对话,改用“肩并肩”而非“面对面”的沟通方式。


---4. 关键行动:无条件接纳与科学干预

刘一霖老师提出的“一个必做”是无条件接纳,但需结合具体策略:

- 接纳情绪,而非行为:如“我们知道你现在可能很累,但我们可以一起找解决办法”。

- 必要时专业干预:若伴随抑郁或焦虑症状(如自残、极端回避),需心理咨询介入。

- 设定“必须改变”的底线:如协商“每天减少1小时手机时间”或“每周尝试一次外出”,而非停留在“应该改变”的模糊要求。


---案例参考:从躺平到复学的转变

一位高三女生曾因学业压力躺平、沉迷追星,经刘一霖老师团队指导后,家长通过以下方式帮助她恢复动力:

1. 用“温柔而坚定”设定规则(如通过家务赚取追星开支);  

2. 发掘剪辑特长并鼓励发展,最终她主动复学并考上本科。  


---总结建议

1. 家长先调整心态,避免因焦虑加剧冲突。  

2. 通过倾听找到根源:是职场挫折、社交恐惧,还是自我价值感缺失?  

3. 提供支持而非控制:如协助职业规划、鼓励技能学习。  

4. 结合“小目标+正向激励”:例如从短时兼职开始,逐步建立社会连接。  


若情况严重(如长期闭门不出、情绪低落),建议寻求专业心理支持。刘一霖老师的方法核心在于-通过接纳与科学引导,帮助个体找回内在动力,而非强制改变。


宁静: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