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青少年的这个群体。你见过不听话的抑郁症患者吗?每个抑郁症患者都是非常听话的。就是因为太听话了才抑郁啊。
好,逻辑反推回来。到底是什么人渴望她们听话,这些人的动机是什么?她们为什么那么强烈地渴望掌握一个孩子的所有行为?
好,如果说,动机在心理现象中属于心理状态。我想请问的是——在这个家庭里,首先得病的那个人,到底是谁?
曾经刷过一个视频。一个女孩说她高一的时候和自己父亲关系非常不好,学业压力也非常大。有一次她想自杀,一只脚已经跨了出去。她的妈妈跪下来求她。她无动于衷。妈妈从钱包里拿出一张卡片,那是她小学的时候手绘的一张“许愿卡”。童年时期的她,和妈妈说,这是一张心愿卡,妈妈任何时候拿着她,都可以对着自己许下任何愿望。妈妈说,本来想等到她18岁时再拿出来的。她说,看到自己儿时手绘的卡片。她说,事实上那只是一张小纸片,圆珠笔画的。她说她想不到她妈妈一直保存到现在。她说她在那一刻,突然就原谅了这个世界。
我经常会和一些家长反复说,中学时代是非常重要的(此时此刻,我们就默认初一直到高考结束)。孩子在10岁到14岁,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都会发生巨大改变。爸爸妈妈们要了解孩子,首先就得搞清楚这些变化——这是最基本的。然后,再还原到具体的场景中,去看这些变化在关系上的表现——请注意,我现在说的是两件事情。
1、孩子有了一些变化。
2、孩子的这些变化,具体到生活中的具体事情上,她都发生了什么样的反应。
这个建议,她逻辑的核心是什么?这个时候,孩子学习生活的场景,主要是两个,一是家庭,二是学校。把两个地方的关系处理好了,那孩子的成长环境就算打理好了。而父母的问题在于,他们往往低估了青少年的成熟度和自主性。孩子已经长大了,但有些父母却没有及时迭代自己的教养方式,还是把他们当小孩,给他们制定规则,安排活动,没有充分的尊重和沟通。这样就很容易引发矛盾。
当一个孩子在家庭关系中是的受益者。他被爱滋养、被父母尊重,被爸爸妈妈无条件支持。(我们今天就不扯信任了)她就获得了一种良性关系模式。他会乐于用这种方式对待他人,也从他人的回应中受益。虽然也会遇到不公正对待,但整体来说,是良好的。有一些挫折,会让他学会了更精细的对外方式,有一些伤害,让他更加成熟和稳定。心底里是
爱人的,这是成熟人格的发展。
与之相反的情况是:但凡原生家庭供养不足的孩子。她内心的能量是非常低的。外部环环境有一点变化,这部环境稍微有一点变化。她就没有能量去处理这些事情。再精准一点说,内心匮乏的孩子,她因为没有在关系里被滋养过。她是没有那个能量或者能力去处理外部世界的所有的互动关系。一旦处理不了,就很容易发生问题。一旦发生问题,对于她整个人生
来说,就是一个又一个的———转折点。
那,重点来了,转折点的这个“点”,对于一个人的一生,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不可能预见自己生命中的点点滴滴;只有在我们回头看的时候,我们才会发现这些点点滴滴之间
的种种联系——有的人连点成线,有的人连点成画……
所以,我们才明白过来:你的现在是你以前的连接,你现在的连接,将在你未来的生命中有更多的串联。于是,我们不得不相信某些东西……
我见过很多青春期叛逆的孩子。非常叛逆任性。但你走进他们了,你就会发现,其实,他们在这个阶段的自尊水平普遍不高,经常会感到空虚失落。
所以,我们大体可以说,孩子为什么叛逆?因为他焦虑。不得不承认,某种程度上,孩子的自尊其实建立在父母对他们的尊重上。
通过我多年的一个观察发现:
有很多父母会习惯性沉浸在自己的一套理论中,他们习惯对孩子的言行,做出负面解读。
你为什么没有年轻人朝气蓬勃的样子?
因为你懒。
你为什么不去学校?一定是因为你想偷懒。
然后呢?他们就会训斥孩子,甚至于惩罚孩子。
因为你是个孩子,父母就自以为可以不严肃甚至轻蔑地对待你,对待你的思想、你的情感、你的选择,甚至你的身体。
但凡有一点心理学常识的(或者稍微尊重一点人性)就应该知道,比行为更重要的,是背后的动机。
爸爸妈妈们应该试着从孩子的行为中看到善意的、正向的动机。就算孩子真的做出了糟糕的行为……那爸爸妈妈应该看什么?看孩子行为背后的诉求!要像朋友一样去理解孩子的那些诉求。
你平时如何理解你朋友的荒唐行为,你就如何包容你的孩子。我就不信你会对着你朋友的不太靠谱的行为指手画脚。很多时候,你只会会心地一笑吧。
但你对自己的孩子你为什么就无法共情了?青春期的孩子总是有数不清的烦恼,也会犯下
其妙的错误。成长是很难的。爸爸妈妈要有足够的耐心。
总之,在成长的路上,有些错误和苦头,就是绕不过去的。想直接为他们扫除障碍把路铺平,是不可能的。父母能做到的最好的程度,就是始终站在孩子身后,陪着他,爱着他。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爸爸妈妈们只需要好好照顾。如果他一直没有开花呢?
啊,这是一棵参天大树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