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厌学现象日益凸显,从家庭教育心理学角度深入探究,能发现其背后深刻而复杂的成因。

-563153214_719686030_940995499.jpg

青少年时期,孩子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渴望得到尊重与认可。若家长一味强调成绩,忽视孩子内心需求,将自身未实现的梦想强加于孩子身上,易导致亲子关系紧张。孩子在高压下学习,感受不到来自家庭的理解与支持,学习兴趣会逐渐被消磨。例如,当孩子努力学习后成绩仍不理想,换来的不是赏识与鼓励,而是父母的斥责。长此以往,孩子会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认为学习是痛苦的根源,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曾经,家庭本应是温暖明亮的橘黄色港湾,父母的爱如同春日暖阳,轻柔地滋养着孩子成长。可如今,这爱却悄然异化,焦虑的家长把成绩当作爱的等价物,就像用冰冷的标尺衡量孩子的价值。每一次用 “别人家的孩子” 作比较,都像是在孩子心头划下一道伤口;那句“砸锅卖铁供你读书”,看似饱含付出,实则是沉重的道德绑架。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心中爱的颜色渐渐变得灰暗,形成一种扭曲认知:成绩下滑就意味着失去被爱的资格。当他们拼尽全力,却发现始终无法达到父母那遥不可及的期待时,便如同坠入无尽黑暗的深渊,陷入 “习得性无助”,只能用厌学这把利刃,切断痛苦的源头。

从心理需求理论来看,归属感和成就感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动力。在家庭中,若父母关系不和谐,经常争吵,孩子会缺乏安全感,内心充满焦虑,无法将精力集中在学习上。在学校,一旦学习上屡屡受挫,又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孩子便难以获得成就感,进而失去学习动力。

此外,家长的教育方式也至关重要。过于严厉的教育,让孩子时刻处于紧张恐惧之中,对学习产生逃避心理。父母要褪去 “成绩监控者” 那冷漠严肃的灰色外衣,转身成为充满包容与温暖的 “情感容器”,用稳定而炽热的爱取代条件性关爱,让家庭重新充满温馨的暖色调。

青少年厌学并非孩子单方面的问题,而是家庭教育中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家长重视孩子的内心世界,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采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才能帮助孩子找回学习的兴趣与动力,避免陷入厌学的困境。

正如刘一霖老师所言:“当孩子重新听见内心泉眼涌动的声音,内心的动力被唤醒,学习就不再是背负的十字架,而是生长的自然律动。” 那时,青春的原野将再次焕发生机,重归五彩斑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