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半,楼道里准时响起轻快的脚步声。14岁的林然背着书包冲出家门,校服衣角在晨风中扬起欢快的弧度。这个曾经连续三个月闭门不出的少年,如今成了小区里最早出门的学生。望着儿子渐行渐远的背影,陈女士的眼眶微微发热,手机里与刘一霖老师的对话框还闪烁着昨晚孩子妈妈给刘一霖老师的报喜消息。
半年前,林然的世界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父亲远洋工作的特殊性让这个家常年处于"单亲模式",而初二的课业压力像无形的枷锁,逐渐压垮了少年的肩膀。请假条上的"身体不适"越来越频繁,直到某天清晨,他蜷缩在被窝里轻声说:"妈妈,我真的走不动了。"陈女士记得那个瞬间心脏骤停的窒息感,她紧紧搂住颤抖的儿子,就像拥抱着一只受伤的刺猬。
转机出现在遇见内动力刘一霖老师之后。刘一霖老师引领孩子妈妈:“你观察过迁徙的蚂蚁吗?蚂蚁也有自己的生命,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节奏。”刘一霖老师的这句话像钥匙打开了陈女士的心结。刘老师具体细致的教她开始调整陪伴方式:比如把焦虑的催促变成放学路上的倾听。在刘一霖老师的具体指导下,妈妈越来越懂孩子了,能给到孩子心理需要的养分了。孩子内在力量感越来越强大了。
现在的林然书桌上,放着航海模型。他常对着视频里的父亲展示新得的贴纸:"爸,这颗星星是我今天主动回答问题的奖励!"孩子开心的滔滔不绝的给爸爸分享学校里的故事,能看到孩子特别喜欢去学校。
窗台上枯萎的绿萝重新抽芽,正如少年眼中熄灭的光渐渐亮起。